2018年4月28日 星期六

可以不要成為名師?

開創協會與瑞屋一年有餘,有回我們在與朋友閒聊時講起諸多台灣市場上有名的講師課程,從簡報訓練、口語表達到訓練講師的訓練課程,我們大略地分享了這些線上名師背景、經歷,交換了這些資訊以及課程的效用之後有些心得結論,結論就是這個行業在台灣一樣相當競爭。

之後我與瑞做了點意見上的交流,我們都知道招生要順暢需要知名度,至少在此課程領域裡面講師必須要常常曝光、能見度不能太低!這個條件很多入行的講師們都曉得,所以標準配備諸如學歷、顯赫的經歷、教學經驗、相關證照、是否有大機構頭銜、有沒有著作等等等,每一個欄位裡的資訊都是指標,可是,詳細比對剛才聊到這個市場的心得結論時我們卻發現:似乎教學品質與剛剛的指標沒啥直接的關係!

所以我就在腦海裡迅速的翻攪了一下;
分析一下『學習』這件事,為什麼有人會發起學習的動機?為何需要學習?倘若目標對象都是一般上班族、職業婦女、中高階經理人、自由工作者,甚至是士農工商各領域裡面的專業人士,什麼原因會讓大家想要學習?

通常是連結到個人利益,我發現。為了加薪、為了升職,為了更好的待遇所以學習,這個觀點與學歷相仿,許多人挑燈苦讀都是為了考上名校,因為考上名校等於拿到人生勝利組的門票。所以當這個名校連結漸漸地在社會上失去佐證(我相信20年前的台灣的確如此,名校幾乎等於人生成功了一半)之後,我們該向誰學習?我們又該為何學習?

為了自我成長、為了向喜愛的人物比肩、為了時代潮流大家都在學而學、為了想辦法跟孩子有共同語言而學習...。每個願意掏腰包花錢學習的人總有自己的理由,而針對這些理由提出解決之道的學習機構,通常就會有追隨者,也就是學習者;也就是因為如此,只要妥善的包裝、掌握行銷手法與資源,你就有機會成為螢幕上的「名師」、眾人追隨的名師。

然後我又想到了這些講師界的名師,這些收入頗豐、頭上戴著看似人生成就很高但實際上未必的光環,衣冠楚楚講起話來頭頭是道的這些傢伙,真的是大家學習的對象嗎?『賺錢有術、道德要顧(台語唸也行)』有多少線上火熱的講師其實都是靠銀子堆砌出來的?又有多少名師除去該課程的頭銜後其實只是草包一個?

所以後來我跟瑞得出的結論:不要成為名師,專注在教學質量上而非數量上,即便我們能夠影響的人數不多,都不要因為過於商業考量而犧牲教學品質,失去了原來想要在教學過程上做的意義,就失去了站在台前與人分享的使命!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